自聖誕假期後出現熊市反彈,美股三大指數已升越或接近50天移動平均線,圖表上亦已觸及2018年造成的大型頭肩頂形態的頸線。對於聯儲局有望將加息步驟減慢甚至停下來的景象,是否如主流媒體所包裝得如此美好?
除非出現極之意外的利好因素,例如特朗普突然良心發現,全面撤銷對華所有關稅等,否則已在高位積儲了一整年蟹貨的美股,仍然處於熊市下行格局。
貿易戰破壞性已逐步浮現
中國總理李克強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,針對中小企業進行「史上最大規模減稅」,規模達2000億人民幣,成為昨日中港股市的上升動力。理論上,相比人行降準等財金政策,中小企業更直接地從中受惠。然而,保有兩本以上的數簿來進行各式各樣的避稅行為,已是在內地經商的必然法則,前者對實體經濟的效用該要打個折頭。
況且,有生意、有盈利,方有能力交稅。貿易戰未見止境之日,破壞性已從中國進出口數字上逐步浮現。面對愈做愈虧,已打算農曆新年前後裁員的商家,又會否因獲得多少稅務寬減,而與民工們同步過冬?
為了滿足散戶們在熊市中仍要時刻炒賣的心理謬誤,買入收息股、公用股、或其他被標榜為「具防守性」的股份,成為財經專家們的必然答案。然而,在熊市末期,最安全的操作隨時造成最慘不忍睹的結果。
防守類股份上升空間有限
預期熊市將至,受持倉比例所限的長倉基金經理為了跑贏指數,將高風險股份換馬至低風險股份,乃導致後者在熊市中表現突出的主要原因。不過,當市場出現恐慌性拋售,滿地屍骸的時候,成功保留實力的芬佬,就會趁機進行相反操作。
本身防守類股份波幅低,上升空間已經有限,若然在高位買入,到市場熊三來臨時的跌幅儘管不會輸身家,卻會令不願止損的小投資者錯過買入更有價值股票的機會。
嘗試以小注來造淡美股指數期貨,是給予可承受高風險投機者的一點建議。不然,由於沒有操作限制,也沒需要跑贏指數,更沒需要向他人交代回報表現,繼續等待大舉入市的機會,相信是普遍小投資者現時最佳的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