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2007年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,就是在東亞證券任職落盤員,即是今次東亞(00023)裁員的重災區。猶記得8月19日入職,在盤房經歷過由「港股直通車」傳聞帶動的牛三起步,到雷曼引發的熊三終結,雖於2010年中離職,當時境況仍歷歷在目。
公司行錯棋 員工勢當災
想起2008年,銀行遇上由謠言引發的擠提事件,東亞上下忙得不可開交,證券部同事惶惶不可終日,收市後仍須被調派到各分行協助應對人潮。面對最嚴峻危機,公司從沒輕言對員工開刀,相比之下,是次行動的雷厲風行,我不期然感到有點錯愕。
不過,各地接連量寬導致全球資金過剩,低息環境持續下息差收窄,環球金融業的經營狀況,遠較金融海嘯剛結束時更差。況且,自2003年沙士後到去年中,本地樓市再一次經歷大型牛市後由盛轉衰,樓宇按揭生意大不如前,本地銀號雪上加霜。
無法開源,惟有節流,此乃大勢。逐步將分行智能數碼化,實現無紙運作,名義上增強客戶體驗,實則大幅減省前線人員數目及經營成本,東亞求變的步伐算是走在最前。當中外網路交易商大舉進軍本地證券業,本港股民已養成網上交易的習慣,東亞關閉證券分行,乃遲早的事。
力主求變的副行政總裁李民橋在去年5月受訪時,強調推行智能數碼化的過程中,絕不會因此裁減人手。普遍輿論解構,近年內地業務擴充過快而造成壞賬大增,以及受對沖基金狙擊而急須改善業績,才是裁員決定的原委,並非不無道理。公司行錯棋,員工當災,管理層酬金不減,This is Business。
銀行家建業 靠與人連繫

中資南下勢頭與日俱增,華資商界儘管依舊同氣連枝,已無法掌握本地金融界的話語權。本地銀行長遠不乏炒作機會,但理由已離不開被狙擊或收購,無他,這是資本市場認定此板塊的唯一出路。